1969年8月28日,毛主席在办公室里忙着批阅文件时,秘书匆匆赶来报告:美国《华盛顿明星报》登出了一篇报道,标题是《苏联计划对中国实施"核手术打击"》。
“外科手术式”的“核打击”?这不摆明了苏联打算对我们扔核弹吗?
毛主席一听到这个消息,马上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,立刻找来周总理一起讨论。两人深入交流了好一阵子,最后达成一致意见:我们要向苏联表明态度,如果他们敢用核武器对付中国,我们就敢派部队到西伯利亚跟他们打游击战,看看到底谁更有胆量。
就在此时,美国也站出来表态了:“要是苏联敢对中国使用核武器,美国绝对不会坐视不管,肯定会采取行动对付苏联!”
当时,苏联的掌权者勃列日涅夫得知这一消息后,怒火中烧,他气愤地喊道:“美国人背叛了我们!这些不讲信用的家伙,竟然在背后使阴招!”
勃列日涅夫在打算对。那时候,美国和苏联是全球最强的两个国家。要说谁能从实力上制衡苏联,那也只有美国了。
苏联为了不让美国反对,还专门向美国解释:对中国进行核打击,目标只是针对中国政府,目的是消除中国的核能力,不会伤害普通百姓。他们对美国表现得十分谨慎和真诚,没想到美国转头就把消息通过报纸透露给了中国。在勃列日涅夫看来,这简直就是“背叛”。
勃列日涅夫绝对想不到,那时候美国和中国还没正式建立外交关系,之前美国还对中国实施了不少制裁措施,怎么这次反而会出手相助?
事情还得从珍宝岛那场战斗开始讲起!
苏联最初是为了抗击纳粹德国而建立的,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苏联在历史上给予我们很多支持。在他们的影响下,中国共产党得以成立,并最终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。在抗战时期,苏联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援助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苏联更是在工业发展方面给予我们巨大帮助。当时人们常把苏联称作"老大哥",这个称呼确实恰如其分。
斯大林逝世后,赫鲁晓夫接掌苏联,整个国家方向发生了转变。1956年,在苏共二十大会议上,赫鲁晓夫公开批评斯大林的政策,同时推动苏联对外扩张的战略。
当时的苏联,已经从社会主义阵营转变为一个推行帝国主义政策的国家。赫鲁晓夫依仗着苏联的强大实力,总是试图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其俯首帖耳。
一些小国因为害怕苏联的强大实力,不得不对其言听计从。我们为了获得支持,在与苏联打交道时也尽量做出妥协。
然而,苏联提出的条件逐渐变得难以接受。他们不仅想在我国境内建立广播站,还试图掌控我们的海军指挥权。这样的要求一旦妥协,势必会损害我国的主权完整,因此我们绝对不能同意!
苏联的请求被驳回后,他们立刻在中苏边境挑起事端。一开始,苏联军队越过乌苏里江边界,先后16次闯入我们的珍宝岛,妨碍渔民捕鱼。更过分的是,他们打伤我们的渔民,甚至用装甲车撞死了四人。
为了防止冲突升级,我军士兵与苏军展开了近身搏斗。虽然苏军身材魁梧,但我方凭借出色的格斗技术与之打成平手。苏联一向以领导者自居,认为我们理应服从,没想到我们不仅不听从,还敢正面对抗,更让他们难堪的是,他们也没能占到便宜,这让他们既愤怒又丢脸。
1969年2月7日,苏军接到上级指令,毫无预警地向我方开火,造成我方人员严重损失。
面对对方步步紧逼的嚣张气焰,中央军委果断做出决定,必须在珍宝岛对苏军进行反击。于是,一场捍卫国家领土的珍宝岛保卫战正式拉开序幕。
这场战斗我们打得非常艰苦。一方面,苏联军队装备精良,战斗力强;另一方面,当时正值寒冬,苏军长期在极寒环境下作战,早已适应了严寒天气,而我们的士兵却难以抵御寒冷,被冻得直打哆嗦。
为了应对恶劣天气条件,我们部队专门在饶河大岱山区域开展了针对性的训练。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它的地形和气候与珍宝岛非常相似。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,我们的士兵们慢慢掌握了在极端天气和复杂环境中作战的本领。
3月1日那天,我们精心培养的300名战士悄悄抵达珍宝岛西侧,开始隐蔽行动。他们用白床单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,整个人都埋进了厚厚的积雪里,根本看不出雪堆下藏着人。
苏军一上岛就碰上了我们的巡逻兵,他们紧张之下朝我们开枪。枪声一响,躲在岛上的我军战士立刻展开了反击。
对方突然发动攻击,苏军完全没反应过来。其中有个瘸腿的上尉,在近身战时特别狂妄,结果刚交火就被干掉了。这次袭击中,苏军共有60人伤亡。
然而,我们同样付出了代价,17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。其中,一位名叫于庆阳的战士,目睹战友倒下,尽管自己身受重伤,仍愤怒地向前追击。可惜,他刚跑出一段距离,便因头部中弹倒地,死后依然保持着冲锋的姿态。这一幕,正是油画《生命不息,冲锋不止》的创作灵感来源。
在随后的交火中,我们和苏联军队都付出了伤亡代价。相比之下,苏军损失更为严重,他们最先进的坦克也被我们击沉在江中。后来这些坦克被打捞上来,送到北京进行研究,对我们改进武器装备提供了宝贵参考。
从伤亡数字来看,苏联方面只损失了200人,比起以往战争的惨烈程度,这点损失根本算不了什么。但关键在于,虽然实际伤害不大,却让他们脸上特别挂不住。原本他们打算轻松击败我们,结果反倒吃了更大的亏,这让苏联在国际社会面前觉得很没面子。
所以,苏联被激怒后打算用核武器对付我们,这事一点都不让人意外。
苏联若打算对我们发动核攻击,为何会事先通知美国?
核武器的威力确实惊人。二战末期,美国向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,分别叫“小男孩”和“小胖子”,这一举动让日本不得不面对核武器的威胁。这两颗原子弹的巨大破坏力让日本感到恐惧,最终选择投降。直到现在,日本的广岛和长崎等地依然受到核爆的影响,土地荒芜,无法恢复生机。
要是苏联对我们发动核攻击,我们肯定也会用核武器还击,毕竟我们已经拥有了原子弹。当苏联和中国这两个大国发生冲突时,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会坐视不管吗?为了从中捞取好处,美国这个好战分子要么会趁机插手,要么会拉拢中国一起对付苏联,这样一来,苏联就会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。
为了防止美国插手,苏联多次向美国承诺,他们只是想“处理掉”中国的核武器,这样全球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就只剩下美国和苏联了。
苏联的如意算盘打得真精,他们利用当时只有美苏两个国家拥有核武器的事实来稳住美国,企图让美国置身事外,不去插手他们的事情。
然而,美国总统尼克松对此并不买账。当国务卿基辛格与勃列日涅夫通话并向他汇报此事后,尼克松立刻坐不住了。
尼克松对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其实心里也没底。要是苏联再通过压制中国来增强自己的势力,美国恐怕很难与之匹敌。不过,要是美国能趁这个机会卖中国一个面子,肯定会赢得中国的感激,进而联手对抗苏联,这对美国来说简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!
因此,尼克松迅速召集了国防会议,并在会上坚定地表示必须制止苏联对中国的核攻击。
决定已经做出,但如何向中国传达,这又成了个棘手的问题。自从我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胜利,美国就灰头土脸地撤了回去。觉得丢了面子的美国人,从政治、经济到外交,对我们展开了全方位的制裁。直到现在,中美两国还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。
美国要是主动找我们谈,或者通过第三方牵线搭桥,那就等于向全世界宣布他们想和中国搞好关系。这对于一向注重面子的美国人来说,肯定是拉不下这个脸的。
所以,尼克松只能借助报纸发表文章,把这件事公之于众,以此来向我们国家传递消息。不得不说,尼克松这一手,确实很巧妙。
得知这一消息后,毛主席迅速决定采取“西伯利亚游击战”的策略,也就是所谓的“换家战术”。与此同时,美国也摆出友善姿态,明确表示如果苏联胆敢对中国发动核攻击,美国将毫不犹豫地对苏联实施核报复。
美国的这一举动让勃列日涅夫目瞪口呆。他一边怒斥“美国人背叛了我们”,一边又对我们毛主席的“狡猾”策略感到无比恼火。假如他们继续对中国发动核攻击,中国人全都逃到苏联境内,那他们到底是打还是不打?难道要对自己的领土开火吗?
最后,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强硬派收手了,这场关于核打击的争议也随之平息下来。
那时候的情况其实挺紧张的。全国各地都在忙着挖防空洞,像重庆和四川那边,很多山都被掏空了,就是为了在核弹来袭时给老百姓找个安全的地方躲着。面对这么危险的局面,毛主席提出了“换家政策”,结果还真就赢了。这种果断和胆识,实在让人佩服。
自那以后,中美两国的关系确实越来越密切了。没过多久,著名的"乒乓外交"就拉开了序幕,接着基辛格秘密来华访问,随后尼克松总统亲自踏上中国土地,最终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。
在美国历任总统中,尼克松对咱们中国可以说是最热情的了。他访华期间,不仅兴致勃勃地品尝了各种中国菜,还特意把咱们的烈性白酒带回了美国。有趣的是,传闻他因为喝这种白酒,差点闹出大事,把白宫都给点着了!
再后来,美国的老布什和小布什两位总统也接连到中国访问,对我们这里的美食连连称赞。这时候,我们忍不住猜想,这两位美国总统是不是被咱们的美味吸引,专门跑来中国品尝的~
话说回来,自从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,不少原本跟着美国跑的国家也纷纷与我们建交。我们在政治、经济、外交等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。借着这个大好时机,我们成功重返联合国,推行改革开放政策,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,还举办了奥运会。这些成就向全球展示了新中国的强大实力,让世界各国重新认识了我们。
如今,我们的经济、科技和军事力量不断增强,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。我们向中东国家出口武器,拉近了彼此的关系;我们的探月项目吸引了美国主动寻求合作;我们对非洲的援助项目提升了国际地位,让我们真正跻身世界强国之列。
再看当年用核武器威胁我们的前苏联,早在1991年就四分五裂了。分裂后,拿到前苏联大部分家底的俄罗斯和乌克兰,又打起了仗,结果把俄罗斯的经济搞垮了,也让乌克兰的老百姓流离失所。谁又能料到,曾经不可一世的前苏联,它的继承者如今会落到这般田地?
纵观人类历史,众多辉煌文明和强盛帝国都曾闪耀一时,却最终湮没在时间长河中。唯独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风雨,始终屹立不倒。虽然也曾遭遇挫折,经历低谷,但每一次都能重新奋起,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。
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,终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,我们满怀信心地等待这一伟大时刻的降临!
